国米vs本菲卡-直播软件-凯尔特人vs勇士g5-湖人打勇士战绩|www.xhswu.com

歡迎登錄315全國信用等級公示系統! 加入收藏 |  設為主頁 |  官方微博
誠信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誠信文化
劉夢溪:“敬、誠、信”中的莊嚴

2018-07-05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一些價值理念我覺得在今天尤其值得我們重視,比如“誠信”。誠信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理念,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也說,“朋友有信”。我們在《論語》和《孟子》里面可以看到,“信”被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誠”的概念,除了《論語》和《孟子》,《中庸》和《大學》講得更集中。《中庸》和《大學》是《禮記》里的兩篇文字,相傳《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大學》是孔子的高足曾子所作,所以兩著大量引用孔子的原話。《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是“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而想要做到“誠”,即“誠之者”,則是“人之道”。顯然已經把“誠”視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問題。《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從“正心誠意”開始,“故君子必誠其意”、“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而且作為一個人,內有誠,外面才有信,“誠信”是連在一起的。《易經》乾卦“文言”也說:“忠信所以進德也”。一個人的道德品性的提升,忠信是前提。“忠”是和“誠信”并提的價值理念,也可以說,有“誠”才有“信”,有了“誠信”,才能做到“忠”。其實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也需要以誠信來立基,并不是對外交往就互相搞欺騙,那也容易被人識破。

  還有一個我近年研究比較多的理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就是“敬”。“敬”的意思,當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師長、尊敬長輩。但是“敬”的真正內涵,并不是對他人而言,而是指一個人作為生命個體的“自性的莊嚴”,指人的內在性格、性體、本性。一個人的內在性體的莊嚴,叫做“敬”。這個“敬”,是人之為人的最核心的精神旨歸,它體現的是人的自尊、自重,自我的人性莊嚴。

  關于中國文化一些重要的價值理念,仔細追尋會發現,它的價值內核原來很多都與“敬”有關。譬如“孝”。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問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以為“能養”就是“孝”,果真如此,那么犬馬也“能養”,怎么解釋呢?然后他說,“不敬,何以別乎?”如果沒有敬的話,人的所謂“能養”,跟犬馬就沒有區別了。在孔子看來,人的“孝”是以“敬”為旨歸的,犬馬則不是。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對老人的“孝”稱做孝敬,叫敬老,的確如此。

  傳統社會有很多禮儀,包括家庭禮儀和朝廷的禮儀,最大的禮儀是兩個,一個是拜天,一個是祭祖。拜天、祭祖都不是信仰,而是崇拜,崇拜和信仰是不同的概念。拜天是為了表達對未知的敬畏,祭祖是為了表達對血統由來的追懷和愛敬。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叫“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說,在祭祀的時候,你要相信神是存在的,相信神是在場的。如果你在祭祀的時候還在想:神存在不存在呢?就不會有誠敬之心,就是對神的不敬了。我們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對超自然的力量不愿意多講話,《論語》里有很多相關的記述,比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有一次,弟子的話題涉及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顯得很不耐煩。顯然對生死問題,他不愿意多加探討。但對于祭祀活動,孔子從不輕視。而祭祀活動第一需要的,是一定要秉持“誠敬”的心態。這也就是《禮記·祭統》所講的:“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事神明”的祭之道,關鍵是一個“敬”字。

  禮儀不僅存在于祭祀活動,舉凡社會的所有文明舉措,都有一個禮儀的問題。禮儀其實是文明的指標,文明與不文明的重要區分,在于文明需要講禮儀。孔子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一切禮儀,如果沒有“敬”,就不值得看了。所以禮儀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敬”字。我們在一些場合,需要穿合乎禮儀的服裝,因此服裝的作用,并不簡單是為了避寒、保暖,它還是禮儀的一個標志。

  我講的“敬”這個價值理念,是非常內在的,是人的性體的一部分,屬于自性的一種莊嚴。孔子在《論語》里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戰爭當中軍隊的統帥被人家抓起來,或者被斬首,這個情況當然是有的。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志”是不可以被“奪”的。“匹夫”指一個平民身份的男子,不管有沒有文化,地位多么普通,他的精神世界的“志”,絕不能也不應該被他人奪去。過去對“志”的解釋,有的解釋為志愿、選擇、理想、追求等,其實不是。人的志愿選擇是可以改變的,大家知道魯迅早年學醫,后來變成文學家;郭沫若也是學醫的,后來成為詩人、作家等等。人的志愿或者工作方向的選擇,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孔子講的“不可奪”的“志”,必另有所指,指的是一個人精神世界不可變異的東西。

  20世紀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儒,叫馬一浮,浙江紹興人。他讀書之多,學問造詣之深,當時很少有人達到他的境界。當然他學問的根基不是史學,而是儒學和佛學。馬先生對孔子講的“匹夫不可奪志”的解釋與眾不同。他說,什么是“志”?“志”就是“敬”。這是他的一個獨到解釋,這個解釋啟發了我。“敬”的本義,是自我性體的莊嚴、莊敬,也可以稱做“自性的莊嚴”,當然不可以被奪走。這個人的內在的精神固性,是不可以奪的。

  我講的“敬”,在中國古代是非常神圣的價值理念,孔子講,孟子講,“六經”里面講,到宋代,程朱等大儒講得更多更系統。而且宋儒提出了“主敬”的概念。可是在當代社會,很少看到這種莊敬和莊嚴了。這在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當中,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種莊嚴,那種不可奪的“志”,那種不可動搖性,那種千鈞之力,有時候很少看到。到底是尊嚴重要,還是屈辱性的獲得重要?絕對不是說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保持內心的“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才叫“自性的莊嚴”。是自性,本來就有的,不是外加的。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可以保持內在的莊嚴。

  《紅樓夢》里面有很多丫頭,她們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但是她們很懂得禮貌。而那些有個性的丫鬟,也懂得維護自己的尊嚴。一次賈赦看上了賈母的丫鬟鴛鴦,想娶她為妾,鴛鴦堅決不同意,采取很多極端的行動表示抗拒,甚至當著賈母的面剪自己的頭發。后來賈母制止了這件事,使賈赦的想法沒有實現,這就是鴛鴦作為一個普通姑娘其內心不可奪的“志”,也是她的“敬”,她的莊嚴。

  所以“敬”這個價值理念,可以說進入了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而且“敬”是跟“誠信”連著的。無誠則不“敬”;同樣沒有“敬”,也就沒有誠,也就沒有信。所以要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以“敬”為帶領的“敬、誠、信”,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重要的價值理念。

  劉夢溪,原籍山東,生于遼寧。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1961級中國文學專業畢業。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雜志創辦人兼主編、藝術美學暨文學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專聘教授、文藝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華夏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中日韓東亞比較文化國際會議(常設)執行理事。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11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5年5月被聘為中華文化促進會學術咨詢委員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