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米vs本菲卡-直播软件-凯尔特人vs勇士g5-湖人打勇士战绩|www.xhswu.com

歡迎登錄315全國信用等級公示系統! 加入收藏 |  設為主頁 |  官方微博
政策法規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工作的意見

2019-11-01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工作的意見 

  渝府辦發〔2019〕105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重要指示要求,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的部署,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提高政治站位,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傳承弘揚巴渝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粹。多維度展示弘揚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摒棄碼頭文化和“袍哥”文化的糟粕,不斷增強重慶歷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建設“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體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工作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摸清底數、加強研究,建立健全全市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強化剛性約束,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注重合理利用。堅持為人民保護、為人民利用,讓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聚焦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滋養城市“文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山水特色、人文特色,讓城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創造高質量的城市品質和生活品質;挖掘重慶開放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和城市形象,推動資源要素集聚,促進城市開放發展。

  ——推動創新發展。推動“文化+大數據”,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歷史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加工、展示,創新歷史文化內容傳播;推進“文化+旅游”,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業態,打造一批特色文創產品、文旅產品,讓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三)保護范圍。

  對市域內不同歷史時期積淀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傳統特色風貌、凝聚鄉愁的街區、道路、街巷、村鎮和建筑等,進行整體保護。其中,經批準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文物建筑及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保護的重點內容。保護傳承中應彰顯“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五類傳統風貌特征。

  (四)工作目標。

  按照“一年抓搶救、兩年有亮點、三年顯成效、五年成格局”思路明確年度目標任務,呈現有歷史的城市、有特色的鄉村、有情懷的街巷、有記憶的步道、有故事的建筑、有文化的環境,增加重慶的書卷氣、翰墨香,讓近者悅、遠者來。

  “一年抓搶救”:2018年,啟動搶救一批需求急迫、社會關注的項目,初步形成全社會合力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良好開局態勢;施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兩年有亮點”:2019年,全面啟動已經公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修繕項目;一批傳承重慶歷史文脈,彰顯城鄉特色風貌的不可移動文物、街區、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

  “三年顯成效”:2020年,完成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評定工作;歷史文化片區“臟、亂、差”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歷史文化觀光游覽體系基本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初現成效。

  “五年成格局”:2022年,歷史文化名城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充實,基本形成遍布城鎮、鄉村的文化鄰里中心,構建全市“三江四廊”和主城區“兩江四岸”文化走廊的保護格局。

  二、重點工作 

  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兩個基本面,深化開展資源普查、推進保護修繕、傳承歷史文脈、完善法規體系4個板塊、26項重點任務、194個重點項目。

  (一)開展資源普查,完善保護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麗城鎮”的重要指示要求,實現保護普查全過程、保護體系全要素、保護規劃全覆蓋、保護手段全智能。

  1.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2020年前確定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名鎮、名村、歷史建筑申報名錄,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完成全市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公布工作。(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2.充實保護對象,完善保護體系。深入挖掘主城區碼頭渡口、索道纜車等山城江城特色要素,尋找廣大鄉村豐厚的農耕文化遺產,加大工業遺產保護。推動合川區釣魚城和涪陵區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鼓勵萬州、江津、合川等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萬州區、涪陵區、江津區、合川區政府)

  3.發掘巴渝獨特自然資源文化和歷史文化。尋找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觀,保護周邊山水環境格局。梳理重慶特殊地名文化,將具有山體、江河、傳統街巷特色的特征地貌納入保護體系。(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4.持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深入挖掘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傳唱巴渝詩詞歌賦,讓市民和游客感受李白、杜甫、黃庭堅、元稹、李商隱、劉禹錫等著名詩人在重慶留下的不朽詩篇。(責任單位:市文化旅游委)

  5.建設歷史文化資源信息庫。收集全市歷史文化資源基礎數據、測繪資料、保護規劃,建立統一的信息采集、入庫標準。2020年前,建成重慶市歷史文化資源信息庫。在此基礎上,完善信息庫功能,搭建申報評估系統和監控管理平臺。(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市林業局)

  6.高水平編制保護規劃。2019年,編制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專項規劃》;2019—2022年,新編、修編一批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完善重點文物保護規劃;針對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地區的項目開展規劃評估,優化方案。(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二)推進保護修繕,塑造人文精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的重要指示要求,積極穩妥推進歷史文化保護修繕利用。

  7.塑造渝中人文中心。依托“母城渝中、人文半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突出文商旅城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塑造渝中人文中心。推進實施轄區內老街區老社區保護修繕。(責任單位:渝中區政府)

  8.高標準編制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方案。將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方案列為“一號工程”,優化岸線功能及碼頭布局,突出生態保護和岸線修復,提升朝天門景觀,展示城墻遺址及纜車景觀,整改高架橋消極空間,傳承山城吊腳樓經典元素。(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9.啟動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保護提升實施方案。規劃建設大田灣體育場與勞動人民文化宮連接的人行公共通道,開展大田灣體育場、勞動人民文化宮、大禮堂片區保護修繕和綜合整治。該項目作為首批啟動項目推進實施。(責任單位:渝中區政府,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人防辦、市文化旅游委、市體育局、市總工會)

  10.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依托自然資源本底和歷史人文內涵,推進主城區山城步道建設。結合群眾需求、資源稟賦和實施條件,將山城步道打造成為綠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閑道、鄉愁記憶人文道、城市體驗風景道。(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主城各區政府,市城投集團)

  11.開展磁器口—渣滓洞—白公館片區保護提升。重新劃定保護范圍,全面梳理保護范圍內的自然、人文稟賦。維護片區“一江兩溪三山”山水格局,保護古鎮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責任單位:沙坪壩區政府)

  12.高水平編制石柱西沱古鎮—水磨溪—忠縣石寶寨區域發展規劃。堅定不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立足石柱縣、忠縣沿江資源優勢,以西沱云梯街、水磨溪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石寶寨—皇華島三大區域為核心開展規劃編制。(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石柱縣、忠縣政府)

  13.提升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區品質。2019—2022年啟動渝中區十八梯、南岸區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和環境品質提升,推進渝中區山城巷、李子壩等28個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區保護修繕利用。(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

  14.傳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脈。2019—2022年,有序推進巴南區豐盛鎮、銅梁區安居鎮、江津區中山鎮等53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修繕利用,推進巴南區天星寺鎮芙蓉村、酉陽縣酉水河鎮河灣村等46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修繕利用。(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

  15.保護修繕歷史建筑和重點文物。推進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分步實施建設重慶大轟炸遺址紀念館和公園。2019—2022年,各區縣每年遴選1—2處歷史建筑開展保護修繕利用,完成已批準公布的257處歷史建筑修繕,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利用項目100個。有序推進渝中區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責任單位:市文化旅游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有關區縣政府)

  16.加強城市有機更新和歷史文脈傳承。各區縣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將改造思路由“拆、改、留”調整為“留、改、拆”,注重人居環境改善,采用微改造,下足“繡花”功夫,嚴禁隨意拆除和破壞,堅決杜絕“拆真古跡、建假古董”。(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三)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優秀文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指示要求,傳承弘揚在大山大川自然熏陶中煉就的重慶人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群體性格。

  17.傳承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串聯革命領導人在重慶的足跡路線,深入宣傳王良、江竹筠等革命烈士先進事跡,建設重慶談判紀念館、中共西南局紀念館、革命歷史博物館;實施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加強“紅色三巖”(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整體銜接。(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市文化旅游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18.突出文化鄰里中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效利用散布于城鄉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植入文化博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圖書閱覽等功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文化,賦予巴渝民宿豐富文化底蘊,推進縉云山巴渝民宿建設。(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市文化旅游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19.建設文化旅游線路,豐富文旅體驗。整體保護主城區“兩江四岸”歷史文化資源,依托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及原重鋼片區建設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打造南濱路傳統風貌帶,建設開埠文化博物館和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建設朝天門歷史文化陳列廳。(責任單位:有關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20.加強活化利用,推進項目實施。開展歷史建筑維護修繕利用研究。將文旅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地方元素、傳統工藝等開發文創作品和文創產品,借助文博會、智博會等大型展會推出一批優秀作品。(責任單位:有關區政府,市文化旅游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21.深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研究。依托重慶大學、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遺產研究院等研究機構,聘請國內知名專家,搭建考古挖掘、文物保護、旅游開發、名城保護等多專業參與的研究平臺。緊密結合重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研究名城保護的理論、方法、標準、措施等。(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四)完善法規體系,健全體制機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的重要指示要求,健全歷史文化保護體制機制,完善保護法規標準體系和工作責任落實體系。

  22.推進法規制度建設。構建以《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為基礎,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渝府發〔2016〕26號)等規范性文件為實施細則的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財政、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文化旅游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分別制定有關方面的配套政策或技術標準。(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游委)

  23.落實保護責任主體。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的保護責任人為所在地區縣政府。歷史建筑的保護責任人為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責任人應進行日常維護和修繕,保持原有街巷肌理、空間尺度和建筑外部造型、風貌特征。(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

  24.強化職責分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事項進行協調和審議。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和文物部門分別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的規劃管理和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住房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游委,有關區縣政府)

  25.加強保護措施。建立房屋征收前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制度,各區縣政府在開展房屋和土地征收過程中,對未完成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工作的,不得擅自拆除征收對象。建立預先保護制度,建立宅基地置換制度,完善基本建設考古制度。(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游委)

  26.督促保護修繕。各區縣政府應當制定年度修繕計劃,并按該計劃督促保護責任人開展修繕工作,建立政府、市場、業主共同參與修繕的資金投入機制。加強專家現場指導,定期巡查工程進度和質量。培育巴渝工匠,加強修繕設計施工人才隊伍建設。(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市住房城鄉建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統一領導下,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各區縣政府作為責任主體,負責具體實施,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明確推進計劃。市級各部門要采取靈活措施、落實配套政策,簡化程序,加快審批。

  (二)落實資金保障。市、區縣政府將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區縣應當鼓勵通過政策引導、費用減免、資金補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

  (三)實施監督檢查。建立監督檢查問責機制,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及有關項目納入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考核方案。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要求,建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體檢評估制度。

  (四)強化宣傳策劃。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報刊等新聞媒體宣傳作用,鼓勵和發動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多渠道收集、發現歷史文化資源,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提高市民保護意識,共創美麗城市和美好家園。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0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