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米vs本菲卡-直播软件-凯尔特人vs勇士g5-湖人打勇士战绩|www.xhswu.com

歡迎登錄315全國信用等級公示系統! 加入收藏 |  設為主頁 |  官方微博
政策法規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解讀《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實施意見》

2019-02-27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84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經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供應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為路徑,高效整合省內外、國內外各類資源和要素,提升產業集成和協同水平,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形成高效、智慧的供應鏈生態圈,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共繪新時代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新畫卷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圍繞有色、鋼鐵、建材、食品、醫藥、航空等特色優勢產業及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供應鏈創新城市和領先企業。到2020年,力爭有3-5個城市進入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8-10家企業進入全國供應鏈試點企業,1-2家企業成為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優勢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全國中上水平,全省現代供應鏈發展的基礎條件較為完善,區域融合與協調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覆蓋我省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著力打造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

  1.推進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創新。以水稻、水產、蔬菜、果業、茶葉、中藥材、油茶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涉農大型企業和組織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整合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資源,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于一體的農業供應鏈體系。深入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承包農戶采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農業生產托管等方式融入農業供應鏈體系。(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充分利用“123+N”智慧農業平臺,以列入農業農村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份為契機,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和“智慧農場”工程,加快集成各環節大數據,加快推進跨行業、跨領域的農業供應鏈公共信息服務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科技化、市場化和精準化水平。大力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重點引導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百縣百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逐步應用物聯網技術,共用江西農業物聯網云平臺,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實現節本、降耗、增效、提質。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人才培訓、普惠金融、物流配送和綜合服務網絡,實現人才、信息、物流等資源共享。建設省、市、縣三級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推進益農信息社等農村電商模式覆蓋全省大部分行政村,逐步提高以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的農業信息化綜合水平。鼓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同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開拓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農業擔保公司提供供應鏈擔保增信,支持供應鏈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補齊冷鏈物流發展短板。推廣實施國家冷鏈物流各類標準,結合江西實際,加快冷鏈物流地方標準研制工作。鼓勵企業及社會團體建立健全冷鏈物流標準體系,規范信息數據和接口,加快推廣基于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I)的商品條碼體系,推動托盤條碼與商品條碼、箱碼、物流單元代碼關聯銜接,實現商品與集裝單元源頭信息綁定,沿供應鏈流轉。依據各地農業生產和交通物流發展布局,結合我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冷鏈需求,科學規劃建設一批冷鏈物流園區、基地和中心,逐步建立覆蓋全省主要農產品產地和消費地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推動互聯網與冷鏈物流行業融合發展,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培育新型冷鏈物流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冷鏈物流子平臺或冷鏈物流獨立模塊,推動建立冷鏈物流大數據庫,并逐步與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臺對接。(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高質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全省追溯體系建設的規劃標準體系和規章制度,建立基于供應鏈的重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針對蔬菜、水果、茶葉、生豬、家禽和淡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膳食食品、乳制品、預包裝白酒、食品添加劑、食用植物油等食品,農藥、獸藥、飼料、肥料、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全部納入追溯體系,構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鏈條可追溯體系,提高消費安全水平。重點引導江西省內附加值高、保質期長、包裝較好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四綠一紅”茶葉、鄱陽湖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在全省推行可溯源標準化及其體系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著力打造現代制造供應鏈體系。

  1.推進供應鏈協同制造。在全省電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鼓勵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開展供應鏈對接合作,打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平臺,建立和完善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的全鏈條供應鏈體系,推動協同設計、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促進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實現產業上下游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縮短生產周期和新品上市時間,提升生產制造企業的網絡協作程度,降低生產經營和交易成本。(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發展服務型制造。以申報工業和信息化部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為引領,深入推進全省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行業影響大的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和平臺,建設一批設計服務能力強、服務模式新的工業設計中心、示范基地、示范城市,發展基于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制造服務鏈融合利用、服務價值鏈協同等公共服務,推動制造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促進供應鏈高效協同、提質增效,提升制造產業價值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制造供應鏈可視化和智能化。推動感知技術在制造供應鏈關鍵節點的應用,促進全鏈條信息共享,實現供應鏈可視化。對接國家智能制造專項,打造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開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試點示范,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爭取一批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推進全省汽車、電子、食品、醫藥、建材、民爆、軍工等行業供應鏈體系的智能化,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等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提高敏捷制造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著力打造現代流通供應鏈體系。

  1.推動流通創新轉型。復制推廣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經驗,應用供應鏈理念和技術,推動城市核心商圈、大型批發市場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業態優勢互補、客戶資源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的體驗式智慧商圈,推動實體零售店線上到線下(O2O)互動融合發展,推動重點物流企業采用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物流體系,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大型批發、零售、物流企業發揮在各自流通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整合供應鏈資源,打造采購、分銷、倉儲、配送供應鏈協同平臺。支持傳統實體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供應鏈交易平臺。鼓勵住宿、餐飲、養老、文化、體育、旅游等行業建設供應鏈綜合服務和交易平臺,完善供應鏈體系,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流通與生產深度融合。支持流通企業與供應商、生產商系統對接,建設流通與生產銜接的供應鏈協同平臺,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提高協同計劃、自動預測和補貨能力,構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供應鏈商業生態圈。圍繞冶金建材、礦產能源、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基地,開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試點示范。建設與制造業緊密配套的倉儲配送設施和物流信息平臺,完善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最終銷售及回收的完整供應鏈服務,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制造業企業提供供應鏈計劃、采購物流、入場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應鏈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務,提高供應鏈信息化水平。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等一批示范工程,擴大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增加企業數量,提高供給質量。舉辦“同線同標同質”企業與各類供應鏈平臺專場推介對接會,擴大有效供給。(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南昌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引導傳統批發市場、物流企業、物流園區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鼓勵大型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整合現有弱小、分散的供應鏈資源,通過業務融合、流程再造、商業模式創新,培育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新型供應鏈服務企業。推動建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研發設計、集中采購、組織生產、物流分銷、終端管理、品牌營銷等供應鏈服務,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融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采購執行、物流服務、分銷執行、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服務。通過平臺直接服務需求終端,減少流通環節和成本。(省商務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著力打造現代金融供應鏈體系。

  1.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完善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推動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金融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等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鼓勵在贛金融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創新供應鏈融資產品,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設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對接,積極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入平臺并確認信息,發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模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推動金融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建立審慎嚴謹的債項評級和主體評級相結合的風險控制體系,加強對經營機構的貸前調查工作,確保借貸資金基于真實交易。針對供應鏈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格局,督促金融機構提高事中事后風險管理水平,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鼓勵依托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設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開展應收賬款及其他動產融資質押和轉讓登記,健全供應鏈金融擔保、抵押、質押機制,推動保險機構服務供應鏈金融。(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商務廳、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著力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

  1.大力倡導綠色制造。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鼓勵和引導工業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創建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企業。強化供應鏈的綠色監管,認真實施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積極扶植綠色產業,鼓勵采購綠色產品和服務,行政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采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環保產品、設備和設施,推動形成綠色制造和消費供應鏈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推行綠色流通。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宣傳、普及綠色制造、綠色消費和清潔生產等知識,引導消費者選擇綠色產品,推進衣、食、住、行等領域綠色化,引領生活方式轉變,培育綠色消費市場。以大型商場、批發市場、電子商務企業等為重點,創建一批集節能改造、節能產品銷售和廢棄物回收于一體的綠色商場。培育一批綠色流通企業,引導流通企業擴大綠色商品采購和銷售,推行綠色包裝和綠色物流,推行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推動綠色倉儲發展,重點推廣密集型貨架系統、節能照明系統、物流周轉箱循環共用、標準托盤循環共用、綠色包裝技術等,建立綠色物流體系。(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立逆向物流體系。鼓勵建立基于供應鏈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平臺,大力發展廢棄物回收物流,建立廢料處理物流系統。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重點針對電器電子、汽車產品、輪胎、蓄電池和包裝物等產品,優化逆向供應鏈節點布局,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基地、分揀加工中心和末端回收網點,建設線上廢棄物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促進產品回收和再制造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著力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

  1.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加快形成全省“大十字”高鐵格局,完善連接“一帶一路”的鐵路通道網絡。加快推進“一干九支”機場建設,打造連接“一帶一路”重點地區高效便捷的航空運輸網絡。強化鐵海聯運建設,形成我省與沿海主要港口聯結的鐵海聯運快速班列網絡化格局。穩定開行贛歐(亞)班列,提升班列數量和質量,推動班列與產業聯動發展,打造高效便捷的國際貨運走廊。深化航空及汽車制造、光伏新能源、輕工機械、有色金屬、生物醫藥等產業對外合作。支持省內企業通過在地投資、股權并購等方式,快速拓展海外市場,引進先進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強化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開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參與全球資源配置。鼓勵企業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絡、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海外運營中心等,建立產能協調的本地化供應鏈體系。(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支持企業建立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鼓勵建立大型對外投資項目的國際性綠色供應鏈材料設備推薦目錄,推進綠色采購,實施綠色信用評價,建立對外投資環境風險管理規范,引導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對沖和規避風險。貫徹落實國家供應鏈安全計劃,采用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提升全球供應鏈風險防控能力。(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營造良好的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政策環境。

  圍繞全省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的省級供應鏈創新網絡,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創新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標準化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在投資審批、行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著力營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四最”營商環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供應鏈相關的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支持建設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政府監管、公共服務和信息共享平臺,配合建立國家行業指數、經濟運行、社會預警等指標體系。按照國家確定的供應鏈服務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行業分類,理順行業管理。支持符合條件的供應鏈相關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經認定后按規定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符合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服務外包相關政策條件的供應鏈服務企業,按現行規定享受相應支持政策。(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金融監管局、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積極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示范。

  做好已入選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和試點企業的示范建設工作,鼓勵支持更多城市和企業申報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試點并完善本地重點產業供應鏈支撐體系。圍繞我省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群,培育一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重點提升企業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國際化、綠色化水平。打破行業、地域固化模式,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供應鏈協同、交易和服務示范平臺。(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銀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供應鏈信用和監管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江西)和“信用中國(江西)”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江西),健全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促進商務、市場監管、金融、海關等部門和機構之間公共數據資源互聯互通,構建協同監管、聯合懲戒的新機制。完善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利用一體化信息平臺,健全政府部門涉企信息歸集共享機制,落實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和行業信用評估標準。引導應收賬款債權人企業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報送債務人的付款信息,建立應收賬款債務人及時還款約束機制,規范應收賬款履約行為,優化商業信用環境。推進各類供應鏈平臺有機對接,加強對信用評級、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做到信用評級、信用記錄等信息在行業監督平臺和“信用中國(江西)”網站全面公示和共享。創新供應鏈監管機制,整合供應鏈各環節涉及的市場準入、海關等政策,加強供應鏈風險管控,促進供應鏈健康穩定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南昌海關、省稅務局、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供應鏈標準體系建設。

  開展供應鏈標準體系研究,加強供應鏈標準化需求分析,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供應鏈產品信息、數據采集、指標口徑、交換接口、數據交易等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加強行業間數據信息標準的兼容,促進供應鏈數據高效傳輸和交互。推動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化水平,推進供應鏈服務標準化,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國內外相關企業供應鏈標準的銜接,提高供應鏈系統集成和資源整合能力。鼓勵社會團體組織市場主體共同制定實施行業內供應鏈各環節團體標準,提高行業供應鏈標準化水平。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標準制定,推進供應鏈標準國際化進程。(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供應鏈人才培育引進。

  支持我省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設置供應鏈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供應鏈專業人才。鼓勵相關企業和專業機構加強供應鏈人才培訓。鼓勵高等院校、培訓機構及繼續教育基地舉辦高級研修班。鼓勵省內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結合自身科研特點和優勢,擴大供應鏈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人員招收數量,鼓勵全省各類性質單位招聘供應鏈專業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將供應鏈人才引進納入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省校合作專項人才引聘等大型活動引才范圍,用好活動平臺資源,用足我省人才政策,做好供應鏈產業發展所需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等引進工作。鼓勵我省相關單位依托“雙千計劃”,加快引進發展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供應鏈人才,重點引進掌握關鍵技術、攜帶項目、能帶動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建立科技轉化和柔性引才聯動互促引才工作新機制,依托海外高層次人才江西行、“海智惠贛鄱”等活動,柔性引進供應鏈高層次人才深入我省開展技術指導、技術攻關、教育培訓和人才合作等。對引進的供應鏈高層次人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辦理江西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落實子女入學、配偶安置、職稱評聘等政策待遇,實施專家休假療養制度。引進國際知名專家來贛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建設合作研究及技術工作,為我省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提供國外智力支持。(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供應鏈行業組織建設。

  推動供應鏈行業組織建設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行業研究、數據統計、標準制修訂和業務交流,提供供應鏈咨詢、人才培訓等服務。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與國內外供應鏈行業組織的交流合作,推動供應鏈專業資質相互認證,促進與國際接軌。(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健全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細化政策措施,精心組織實施,加強跟蹤服務,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