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米vs本菲卡-直播软件-凯尔特人vs勇士g5-湖人打勇士战绩|www.xhswu.com

歡迎登錄315全國信用等級公示系統! 加入收藏 |  設為主頁 |  官方微博
信用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信用動態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2018-06-29

韓家平: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摘要: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正在建立包含經濟交易信用體系和社會誠信體系在內的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隨著我國法制建設、道德建設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中西方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將逐漸趨同。近年來我國公共信用機制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但市場信用機制仍處在自然發展階段,下一步應協調推進公共信用機制和市場信用機制建設。數字經濟的發展將對信用體系建設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應建立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誠信體系 公共信用機制 市場信用機制 數字技術 數字經濟 信用交易

  

  正文:

  我國在1999年就提出了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并將其作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但直到15年后,即2014年6月才出臺了首份全國性頂層設計文件--《社會信用體系規劃綱要(2014-2020)》(以下簡稱《綱要》)。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很多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國際社會普遍給予了高度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肯定中國政府推動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用體系的同時,也不乏對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和做法的質疑。

  在國內,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認識也不一致。

  目前,國內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正在建設什么樣的信用體系?

  和西方發達國家有什么不同?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否取代了其他領域的工作?

  將來是否無法與國際接軌?

  公共信用機制和市場信用機制如何協調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信用體系建設的特點和趨勢又是什么?

  結合上述問題,本文試圖對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特點、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探討。

  一.中國正在建立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順應現階段社會信用領域的主要矛盾,我國正在建立一個包含經濟交易信用體系和社會誠信體系在內的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

  1.現階段我國社會信用領域的主要矛盾和西方發達國家不同

  2000年以來,為學習借鑒西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經驗,我國有多位學者和政府官員到美國、歐洲、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考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并撰寫了大量的調研報告。

  根據這些報告,西方國家所謂的信用體系主要是圍繞著經濟交易和金融活動展開的,其實質就是信用交易風險管理體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現階段主要面臨著信用交易風險問題,誠信缺失已不是其社會信用領域的主要矛盾。

  西方國家經過長期的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包括各種各樣的機制建設,目前其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信用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防范信用過度投放和信用交易風險。

  經濟學認為:由于不需要立即付款、也不需要財產抵押擔保就可以進行價值交換,因此,相對于物物交換和貨幣交換,信用交易是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目前為止最高級的交易形態。

  市場經濟越發展,信用交易比例越高,金融創新越發達,各種信用產品結構越復雜,信用投放和信用風險問題也就越突出,信用體系的作用也就越大。

  基于相對完善的法制、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和深厚的信用文化,西方國家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是圍繞防范和管理信用交易風險展開的,相應地催生出非常發達的有廣泛公信力的信用服務行業。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向成熟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社會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兩大問題都比較突出。

  一方面,由于法治不健全、道德文化建設滯后,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社會誠信缺失問題,有些時候在有些領域還相當嚴重。

  突出表現在違背法律法規、不執行合同契約、不兌現承諾和不遵守公共道德現象突出,這些失信現象已超出經濟交易范疇,涉及社會交往、商務交易、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領域。

  另一方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從短缺經濟進入到過剩經濟階段,經濟全面進入買方市場,我國經濟金融活動中信用交易的比例大幅提高,“三角債”問題日益嚴重,市場信用風險不斷上升。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經營困難,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快速攀升,局部金融風險時有爆發。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1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規模為7.0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17年末已達到13.5萬億元(同比增速8.5%),6年間累計增加了6.47萬億元,增長幅度達92%,平均每年增加1.08萬億元。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雖然2016年下半年開始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有較大好轉,但企業資金周轉問題仍較為突出。

  與此同時,2016年底,我國非金融企業總負債達到GDP的1.64倍,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幾乎是美國和日本企業負債占其GDP比例之和,這一問題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和去杠桿的重點。

  由于經濟信用問題和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同時存在,而且二者之間會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因此我們必須采取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方法,統籌解決這兩大信用問題。正基于此,我國需要建立比西方國家更加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

  2.傳統上我國對信用概念的理解也比西方更加寬泛

  中國《辭海》對信用的定義是人們在經濟、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信任。這里既包括經濟交往(活動),也包括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信任。而西方國家所謂的“信用(英文Credit)”,其含義是指“信貸,信用交易”。

  為全面準確理解中文信用的概念,建議把市場主體的所有信用關系分為經濟交易信用和社會交往信用兩個方面。其中,經濟信用是指市場主體在經濟(商務、金融)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信用關系,最終會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可以量化,可在市場主體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

  除此之外,市場主體在社會(非經濟)交往中形成的信用關系,不能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不可以直接量化,建議將其歸為社會信用,或者叫社會誠信。這里的經濟信用和西方信用概念是一樣的,而社會信用跟西方的社會誠信的概念基本一致。

  經過長期探討,最終我國在《綱要》中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定位是有效的經濟社會治理手段,近年來又將其上升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內在邏輯正是基于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概念演變而來的。

  二.中西方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將逐漸趨同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刊登封面文章:“中國贏了”,2017年11月11日,德國《明鏡》周刊也發表封面文章:“醒來”。

  兩篇文章雖然總體上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成就表示肯定,但也不乏對我國現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和路徑的質疑。

  與此同時,國內外一些學者也擔心我國過度強調信用建設會否忽視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導致我國的信用體系無法跟國際接軌等。

  1.信用建設與道德建設、法制建設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結合國情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信用建設方面采取了一些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做法,取得了顯著效果。例如,針對法院判決執行難問題,我國建立了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一些長期不履行判決義務的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主動履行了義務。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截止2017年6月底,有84萬名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了義務。這一現象被國內外有些人解讀為中國可能利用信用體系替代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實在是對中國社會信用建設的嚴重誤解。

  早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就明確指出了法律、道德和信用體系之間的關系: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是更為基礎性的工作,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法制建設、道德建設不僅不是信用建設可以替代的,而且其與信用體系建設也不是互相矛盾的關系,相反,它們之間是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

  可以說,中國正在開展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會也不可能替代其他領域的建設工作,與此同時,通過聯合失信懲戒等信用建設工作,可以加大失信成本,更好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2.社會信用體系可分為社會誠信體系、商務信用體系和金融信用體系三層結構,其中社會誠信體系將最先建成

  由表及里,可以把社會信用體系分為社會誠信體系和經濟信用體系兩層結構,其中經濟信用是內核,社會誠信是外表;經濟信用體系又可以分為商務信用體系和金融信用體系兩層結構,其中金融信用是內核,商務信用是外表。

  綜上所述,可以把社會信用體系看作是一個以金融信用為內核、以商務信用為中間層、以社會誠信為外表的三層球體結構。 

  理論研究和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誠信缺失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可以通過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以及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來逐步解決;相反,經濟信用風險不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消失,只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大,需要借助專業化的信用服務和技術手段來解決。

  由于國情不同,我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選擇了跟西方不一樣的路徑,但由于信用體系建設都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并最終解決社會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問題,因此中西方在信用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具有一致性。

  隨著法制建設的日益完善和社會道德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將日漸成熟,社會誠信體系趨于穩定,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將逐漸降為次要矛盾。

  當中國基本解決西方國家已經解決的誠信缺失問題后,雙方信用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將基本趨同。到了這個階段,經濟信用問題就成為主要矛盾,而且是以金融信用為核心的。當然,這個階段可能會伴隨我國建立成熟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過程,至少需要數十年時間。

  三.協同推進公共信用機制和市場信用機制建設

  以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為主要內容的信用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為解決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兩大問題,需要同時開展公共信用機制和市場信用機制建設,兩者都是社會信用機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解析

  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這兩者雖然都是由于信用信息不對稱以及懲戒機制不健全、道德水平低下造成的,但由于問題性質不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樣。

  對于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可主要通過提供公共信用服務、法制建設和誠信道德教育來解決;對于經濟交易風險問題,更多需要通過專業化市場化方式來解決,比如建立征信體系,發展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來解決。

  所謂公共信用機制,是指由公共部門建立,以市場主體的身份、資質、行政管理和司法信息為主要內容,以信用分類監管和各部門間聯合獎懲為手段,主要作用于市場監管和公共資源配置領域,目標是解決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其本質是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和以信用為標準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公共信用機制在信用信息采集的法律保障、信息的客觀準確和權威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其中部分信息可向社會開放。

  目前我國公共信用機制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即按照行政區域建立的地方公共信用機制、按照行業管理建立的部門公共信用機制,以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建立的全國公共信用交換共享機制。三者之間互為補充、相互支撐,按照一定規則和數據規范實現數據交換共享,共同構成覆蓋全國的公共信用機制。

  所謂市場信用機制,是指由各類企業、行業組織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建立的,以市場主體的基本信息、交易記錄和信用評價信息為主要內容,主要作用于經濟交易的正向選擇、逆向淘汰和市場資源的配置。

  市場信用機制主要采集市場主體的交易和評價信息,并能夠對信息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對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具有先天的優勢。然而其在信用信息采集共享等方面不具有強制性,屬市場主體自發行為,在信用信息的準確客觀和權威性方面也較弱。市場信用信息一般只向特定對象開放,實行會員制或提供有償服務。

  隨著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和現代供應鏈的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四種類型的市場信用機制,即分別由線上線下平臺型企業、供應鏈核心企業、行業自律組織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牽頭建立的市場信用機制。

  市場信用機制通常是自發形成自我運作的,一般不需要政府部門直接介入,政府只需要提供基本制度規范、開放公共信用信息,有時需要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并對行業組織和信用服務市場加以引導和培育即可。

  公共信用機制主要通過政府等社會公共部門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提供公共信用服務的形式實現,不應該采用市場化的方式。為充分發揮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作用,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

  而市場信用機制的建立,則主要依賴市場主體(尤其是平臺型企業、供應鏈核心企業)、行業組織和專業化信用服務機構的力量,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讓信用成為市場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標準。

  2.應加強對市場信用機制的培育和引導

  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是相互補充、互通互動的關系。《綱要》實施4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主要是圍繞公共信用機制展開的,即建立社會信用統一代碼,推動各個部門各個地方之間的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換共享,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建立失信聯合懲戒和守信聯合激勵機制,以及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等,整體上對市場信用機制建設重視和引導不夠。

  目前我國各種類型的市場信用機制發展也很不平衡。平臺型企業(以電商和共享經濟平臺為主)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內部的信用機制建設基本處在自然發展階段,行業組織自身發育不良、信用建設基礎薄弱,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各個分支發展很不均衡,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和生態體系。特別是信用法規標準不健全,信息孤島和信息濫用問題突出,線上線下發展不平衡,作用發揮不充分,信用評價和信用服務市場秩序問題凸顯,甚至出現了網上虛假交易、惡意差評和炒信等現象。

  當前我國政府把較多的資源投入到公共信用建設領域,這是必要的,但也應該加大對市場信用機制的培育和引導,畢竟這兩個機制都是信用體系不可缺少的,是互相補充、互通互動、相輔相成的,任何一方面有短板都不利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和良性運轉。

  建議下一步加強對市場信用機制建設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平臺型企業、供應鏈核心企業、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在線上線下商務活動中廣泛建立起市場信用機制;出臺措施規范市場信用評價秩序,引導市場信用機制的良性發展;在市場信用監管、行業自律、企業信用管理,以及消費流通和金融活動中充分使用市場信用信息;大力推動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協同發展、線下信用機制與線下信用機制有機融合、平臺自建信用機制與專業信用機構和行業組織信用機制互相促進、良性互動。

  四.加快建立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我國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大數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數字經濟的崛起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應推動信用體系與數字經濟之間良性互動發展。

  1.數字經濟對社會信用體系影響深遠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更是數字經濟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制度規則。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云計算、智能終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平臺逐漸從“多用戶”走向“全用戶”,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和海量集聚 ,整個社會進入“萬物互聯、實時互動、高度智能”的新時代。

  數字經濟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影響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將高度透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將大大降低,基于電子化的信用數據,更有利于建立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和信用體系。

  二是社會信用與經濟信用的界限將逐漸消失。借助于強大的計算能力、大數據挖掘和建模技術,可以將所有數據(包括非結構化、非量化數據)納入信用評價范圍,所有數據都將成為信用數據。

  三是信用數據可大規模自動采集,并可以實時分析評估,征信與評級的界限將消失,傳統的征信和評級模式將被替代。

  四是信用機制與各種應用場景緊密結合,滲透到各種業務規則標準流程,使得采信、評信、用信融為一體。

  五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金融與非金融業務之間的邊界也將模糊,在線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迅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六是政府監管與市場自治的界限也將融合,市場監管將走向以數據為基礎的技術驅動型監管+法治。

  2. 數字時代信用交易和信用體系的特點

  按照熟人(包括機構和自然人,下同)之間還是陌生人之間,現場現貨與非現場現貨,現金交易與信用交易三個維度劃分,可組合成8種交易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交易的方式也在逐漸演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交易方式均是從現場現貨現金交易開始,逐漸發展到非現場現貨的信用交易。

  農業經濟階段的交易特點和演變規律是:交易主要發生在熟人之間,交易商品種類和地理范圍非常有限。首先從熟人之間的現場現貨現金交易開始,逐漸走向(有信用的)熟人之間非現場現貨的信用交易。

  工業經濟階段的交易特點和演變規律是:交易對象擴大到陌生人,交易的商品大大增加,交易的區域擴大到異地,甚至是國際貿易。交易從陌生人之間現場現貨現金交易開始,逐漸過渡到(有信用的)陌生人之間非現場現貨的信用交易。

  由于涉及陌生人之間和異地交易,為解決銷售和倉儲物流、信息不對稱、信用保障和貿易融資等問題,就產生了大量的銷售代理、物流倉儲、銀行、保險、保理、征信、商賬催收等中介服務行業。

  數字經濟階段的交易特點和演變規律是:交易突破時空界限,并擴展到匿名陌生人之間的非現場現貨交易,交易行為走向平臺化、智能化,線上線下高度融合。從非現場現貨現金交易開始,逐漸發展到(不熟悉,甚至匿名)陌生人之間非現場現貨的信用交易(最高級的交易形態)。

  這個階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很多工業經濟時代的中介服務行業將逐漸消失,其功能將被整合到平臺,成為平臺的綜合服務。目前國內外貿易信用交易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線上交易也正在向信用交易轉移。

  根據社會學研究結論,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的信任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從農耕時代熟人之間的習俗型信任關系(人際信任)為主,到工業時代陌生人之間的契約型信任關系為主,再到信息時代的匿名陌生人之間的系統型信任關系為主。

  農耕時代熟人之間的習俗型信任關系(人際信任),其信用體系的特點是道德約束型,輔之以鄉規民約。工業時代陌生人之間是契約型信任關系,其信用體系的特點是:制度(法律法規契約)約束型,輔之以“道德約束和第三方信用約束”。

網址連接:

友情鏈接